花开盛世,向美而生。由部、国台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贸促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届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第二十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于2018年11月18—25日在福建省漳州市成功举办。本届“农博会·花博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秉承“花开两岸、合作双赢”的办会宗旨,以为主线,紧扣“特色农业·绿色发展”主题,突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福建高质量发展。
本届博览会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之年,又是农博会举办10周年,花博会举办2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参展企业、布展档次有更大提升,展示品种更新、更优,模式更先进、技术更尖端。共有1200多家企业参展(其中台湾参展商近百家),2000多名客商、专家学者应邀参会,签订购销订单24.2亿元,现场销售额6100多万元,签约投资项目40个、总投资236亿元,签订人才对接项目15个,吸引了48万人次到会参观。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和海内外企业积极参与下,本届博览会内容丰富、交流活跃、运作有序,呈现以下五个特点:
一、围绕办会主题,突出特色品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本届农博会·花博会紧扣“特色农业·绿色发展”主题,从优质品牌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以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方面,全方位展示推广农业绿色发展理念。
(一)围绕特色品牌,展示名优特农产品。本届博览会绿色品牌农业展区,突出品种、品质、品牌,漳州11个县市区以及常山开发区,按照“一县一特色”,组织160多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以及上市公司,展示绿色、有机农产品及加工品1000多种。一是名企名品多。参展企业有紫山、东方、锦兴等国家级龙头企业,绿宝、海魁等上市公司。参展产品既有平和琯溪蜜柚、诏安红星青梅、华安铁观音等中国驰名商标产品,也有漳州石斑鱼、白对虾等福建省十大渔业品牌产品,还有天宝香蕉、南靖巴戟天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二是产品技术新。有可做日常水果食用的太空甜椒、宇航番茄,营养价值更高,口感更好;同时还通过先进的培育种植技术,将航天蔬菜培育成适合家庭种植的蔬菜盆栽,达到食用和观赏的效果。还有利用“鱼菜共生水肥有机循环鱼塘”生产的有机蔬菜;采用发明专利技术,利用蜜柚提取精油生产的洗发水、护发素等。三是模式业态活。一批专门针对农产品销售的电商平台在展会上集体亮相,如依托漳州茶厂创建的漳州一枝春电子商务公司,将茶叶实体店与网店统一;将漳州龙头企业产品和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打包推广的“阿漳伯”新农业综合平台,把农产品销售与旅游、文创结合;还有直接对接农产品原产地的“一村一味”优质农特产品供应链平台,直接联接产地与消费者。
(二)坚持绿色生态,示范推广农业“五新”产品。本届博览会围绕漳州作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的发展优势,以现代高效、绿色生态、循环发展的生态农业为目标,重点突出农业生产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推广。一是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包括控湿、控温、控水、控肥的智能化生产技术,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的绿色防控技术,土壤调理技术等。如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潮汐灌溉育苗等设施农业新技术;采用牡蛎产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生产的土壤改良剂;还有最新的生物农药、生物杀菌剂等。这些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从源头上保证了农产品的绿色生态。二是推广智能高效农林机械。本届博览会期间,举办了福建漳州农业机械展销会,展示推广了一大批高效、新型、智能,适合我省丘陵地区使用的各种农业机械,既有收割机、手扶拖拉机、蔬菜移栽机等静态农机展示;也有蔬菜机械化现场演示、无人机现场演示等动态操作演示,让农户直观感受产品的高效率、智能化。一批专为丘陵地区农业生产研发的机械广受好评,如山地果园轨道搬运机,节省了人力,也提高了效率;还有水果重量分级机、茶叶色选机等针对产出品进行智能化筛选的“聪明”机器。这些智能机械的推广应用,不仅节省人力,降低成本,也使资源利用更加节约高效。三是推动全民共同参与。在展示优质农产品的同时,本届博览会还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展会现场通过与观众互动,在每个农产品上实行源头赋码、“一品一码”,即在每个农产品外包装上都粘贴一个唯一的追溯码,消费者只要用手机进行扫描,就能了解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信息,引导消费者了解和消费贴码产品,促进形成生产、销售、消费、监管共管共治的合力,推动全民认识绿色产品、消费绿色产品。
(三)突出三产融合,延展“生态+”效益。绿色,是漳州最鲜明的发展底色,立足于“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发展定位,漳州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模式,延展“生态+”效益,促进生态、生活、生产、生意“四生”融合,将“高颜值”的生态环境转变成“高素质”的经济效益。一是农旅结合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本届博览会的“花样漳州”旅游展区,重点突出“生态旅游”、“乡村旅游”。通过图片、文字、声像、实物等载体全方位、多视角带大家看生态、看乡村、看美食、看茶韵,现场还表演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畲族舞蹈、弹唱尤克里里,并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进行抽奖。活泼的互动方式,引人入胜的旅游宣传片、新颖的旅游文创产品,吸引着观众走进漳州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农业+旅游也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最佳路径。二是生态特色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立足于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禀赋,漳州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坚持保护环境与脱贫致富并举,形成了特色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多种模式,本届博览会的漳州驻村扶贫特色展区,展示了一批产业扶贫的特色农产品,如诏安县雄鸡村的富硒鸡蛋、云霄县棪树村的枇杷膏,还有诏安凤狮村的凤山楼土楼模型搭建等,这些产品正是把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产物,也带领着当地农民脱贫奔小康。
二、打造优美景致,推介精品新品,展现花卉产业勃勃生机
今年是花博会举办20周年,经过20年的培育打造,漳州花卉产业发展已有了质的飞跃。本届花博会更加突出特色花卉的展示推介,更加突出展销结合,通过精致的造景展现花卉精品特色,进一步打开了销路,也向民众传递着丰富的花文化。
(一)新品精品引领产业发展方向。本届花卉展共有来自海峡两岸20多个专业门类的2000多个品种, 8000多盆精品花卉集中展示。一是造景档次高。本届花卉展区以特色花卉为主,通过一个个或大气自然、或活泼新颖、或清新脱俗的花卉造景,打造出一个色彩缤纷、花团锦簇的“花卉大世界”。二是展品质量精。今年第七届中国(福建)花王赛与花博会同期举办,从近2000件参赛作品中评选出440件获奖作品,展会现场展示的10件“花王”作品和7件“最佳作品”,代表着我省花卉的最好产品。三是品种业态新。花苞多、花色正的洋兰,不会凋谢的永生花,反季节水仙花,一株五种颜色的三角梅,一大批花卉新品种在展会上亮相,引来客商洽谈采购,也吸引了游客驻足观赏。林下经济作物作为花卉产业新业态,近年来也有了长足发展,本届博览会专设的食用药用花卉版块,展示金线莲、铁皮石斛等传统中草药材,还有铁皮石斛胶囊、鱼腥草茶、香茅草精油等精深加工品,不仅经济效益高,产业的附加值也大。
(二)展销结合推动特色花卉产业发展。漳州是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三角梅生产基地,全市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经营企业(含种植大户)100多家,年产值15亿元。本届花博会突出三角梅,借助展会平台,打造品种最齐、品质最好、造型最美、规模最大的三角梅集散中心,推动漳州三角梅产业发展壮大。一是主题展展出好口碑。在圆山文化中心举办的三角梅主题展,吸引了上百家漳州三角梅种植企业参展,这是漳州首次举办这么大规模的三角梅展销会。展示了“蝶恋花”、“一帆风顺”、“双龙戏珠”、百米花卉长廊等各式创意造型的精品三角梅2万余盆。同时在每盆花上都贴上名片或二维码,方便观众、客商直接与展商进行洽谈。一家展商首日,就接到了江苏、四川、浙江等地客户的订单。二是对接会产出好效益。本届博览会专门举办三角梅产业对接会,邀请设计院、苗木工程施工企业、三角梅生产企业、电商、苗木经纪人等数百位行业人士进行研讨对话、产销对接、参观考察、交流学习;对接会现场签订2.26亿元的年度采购意向,为漳州三角梅搭建起更广泛的销售渠道。同时对接会上还正式发布了30个常用三角梅品种商业用名规范,解决了贸易中的争议,也让全世界的三角梅交易刻上了“漳州规范”。
三、深化对台合作、扩大对外交流,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
本届博览会更加突出对台特色,持续深化漳台经贸交流,积极邀请“一带一路”国家组团参展,以展会促交流,以交流促发展,努力打造对台对外合作新平台。
(一)对台合作层次更深。一直以来,农博会·花博会都邀请台湾的有关社会团体、专业协会参与联办,举办产业研讨会、项目洽谈会,推动两岸合作交流不断走深走实。本届博览会有近百家台湾企业参展、近百名台湾嘉宾客商参会。展示推介葡萄柚、杨桃、百香果等新品种苗木,以及新型酶、植物精油等精深加工品,还有台湾高山乌龙茶、红茶、有机老茶和台湾文创产品。花卉展区20周年庆主造景区,来自海峡两岸的兰花企业,以“两岸一家亲,共筑中华梦”为主题,以蝴蝶兰等各种兰花为素材,以整体造景的方式充分展示两岸花卉产业合作历程、取得重大成果及未来广阔的前景。台湾花艺大师还在现场进行插花表演,介绍插花艺术、文化新理念,促进了两岸花卉艺术的交流互动。
(二)对外交流规模更大。在对外交流中漳州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坚持在开放中加强交流合作、在交流合作中扩大开放。本届博览会 “一带一路”展区邀请加纳、喀麦隆、新西兰、俄罗斯等20个国家40家企业,带来印度尼西亚燕窝、泰国特色果品、印度红茶、俄罗斯牛肉等各国精致特色食品、文创产品等。同时举办的漳州市名优特农产品订货会暨“一带一路”贸易对接会,邀请澳大利亚、文莱、俄罗斯、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等11个国家的采购商与漳州100多家农业企业进行面对面对接,漳州的绿色有机果蔬受到了各国采购商的高度关注,在对接现场达成了1.1亿元购销订单。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客商还到南靖、长泰、平和等果蔬生产基地,实地考察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准备创建长期合作关系。
(三)业界专业交流水平更高。作为亚洲地区最大的食用菌行业盛会,第十二届的中国蘑菇节秉承“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和“全球招商,全球推介”的办会机制,以“困境与突破”为会议主题,共举办13场(次)代表业界国际前沿水平的专题国际学术、商业会议,国际著名菌学家张树庭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戎卫东、国际蘑菇学会秘书长克里斯汀·史密斯(Christine Smith)博士以及来自美国、加拿大、荷兰、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三十个国家和地区嘉宾、代表共1000多人参会。国内外权威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从东西方思维和实际操作角度,开展了中国食用菌产业困境与突破的大讨论。同期举办第九届世界食用菌生物学和产品大会联合产业展览,超过100家企业参展,签订购销协议21亿元,有效的推动了福建乃至全国食用菌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四、强化招商引资、推动人才项目对接,进一步提升办会综合效益
本届农博会·花博会继续坚持把“谋划项目、招商引资”作为办会重要内容,发挥展会为项目、资本、人才、商品的纽带连接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把展会办成项目招商会、人才对接会、产品交易会、城市宣传会。
(一)推动项目招商引资。结合我市持续深化“三抓三比、十项竞赛”活动,全力推进“五个一批”项目攻坚,切实通过展会平台,推介我市良好的营商环境,推动一批项目落地生根。本届博览会集中签约招商项目40个,总投资236亿元人民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大项目多,投资额10亿元以上有项目9个,古雷开发区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百万吨级乙烯配套码头项目,总投资达48亿元;二是工业项目占主体,共有27个,占比68%;三是“三维”项目齐发力,40个项目中,有民企项目16个,外企项目16个,央(国)企8个,这些项目为我市工业、农业、电商物流、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促进人才项目对接。为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有效推动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本届博览会专门举办了“漳州市第二届海峡两岸人才与项目对接会”,对接会共邀请11名“万人计划”专家、14所省内外高校、11家猎头公司、486名中高级人才、106名博士与全市205家企事业单位进行现场面对面对接,为企业、高校、人才、科技、资本、项目搭建更好的对接合作平台。现场签约15个项目,涉及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落地创业、公司战略合作等多个领域人才合作项目,为我市企事业单位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支持对口援建协作。今年我市对口的宁夏、西藏、新疆三个援建地区都组团参展,正是看中农博会·花博会这个成熟平台。宁夏固原、中卫、永宁等地的枸杞、红树莓、富硒大米,西藏边坝的獐子菌、冬虫夏草、野生松茸,以及新疆木垒的风干肉、靡子酒、鹰嘴豆等各地特色农特产品在展会集中亮相。借助展会平台推介各地特色产业,促进项目引资,变“输血”为“造血”,助力对口援建地区脱贫攻坚。
(四)扩大宣传推介。今年是花博会举办20周年、农博会举办10周年。本届博览会在10月下旬就全面启动“五个一”( 一场新闻发布会、一本专刊、一系列专题、一组专版、一个形象宣传片)农博会·花博会专题宣传,全面报道农博会·花博会特色亮点,以及取得的重大成效。展会期间,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卫视、香港商报等境内外100多家媒体300多名记者前来采访报道,CCTV-4《海峡两岸》、《福建新闻联播》等栏目均报道了博览会盛况;福建广播新闻网、东南网、海博TV和漳州新闻网等4家媒体进行了现场网络直播;新华社、人民网、中新网等100多家新闻媒体(网站)刊发、转载报道达2000多篇,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报道了本次盛会,海外媒体华人头条向五大洲100个国家推送博览会专题报道,有效宣传了博览会的盛况,提升了漳州城市知名度。
五、加强统筹协调,优化保障服务,组织运作更加有序。
为办好本届博览会,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筹备工作,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办会方案;书记、市长对做好这项工作多次做出批示,并深入现场督促检查。分管副书记、副市长每周一通报、每周一会商,筹委会“一办六组”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心协力推进各项筹备工作。今年展会还延长至11月25日,会期从原定的5天延长到8天,各相关单位重新细化工作方案,精心组织,认真落实各项保障服务措施。展会期间现场指挥部统筹抓好现场各项保障服务工作,确保展会安全、有序、文明、便民。
(一)完善展会服务。招募32名微笑使者和60名志愿者,为展会提供周到细致服务。为确保游客在展会期间参观游览安全放心,实行预约入园并提前调试检测预约系统,根据8天会期及时延长预约时间;加强对通讯设施地检修,确保花博园区Wi-fi全覆盖;强化电力保障,安排医疗急救车进驻现场,做好园区卫生医疗服务。
(二)做好安全保障。公安部门提前制定完善的安保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并做好园区内外监控设备的调试。展会期间实行严格的入园安检,组织专门力量和现场巡查小组加强园区人流的实时管控,为博览会的顺利举办提供了完备的保障措施。安监部门对布展施工以及展会期间的参展作业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布展参展安全。
(三)确保交通顺畅。公路部门加班加点,九龙岭隧道提前在11月16日试通车,解决市区到花博园区的交通“卡脖子”路段,有效缓解交通压力。交警部门提前通过短信、报纸、电视等向广大市民及游客温馨提示出行信息,在展会期间投入大量警力,加强沿途交通组织疏导。公交公司提前制定方案,备足花博会专线公交用车。据统计,展会期间共投入124辆公交车和25辆摆渡车,专门开辟3条公交临时专线,进一步完善应用智能公交调度系统,科学合理调派车辆,最大限度方便市民搭乘。
(四)加强展销监管。工商、食药监、组展单位主动介入参展企业、参展产品的复核把关,确保参展企业真货入场、参展产品质量安全。在展会期间进驻现场进行实时巡查监管,防止流动商贩进场,打击侵权和假冒伪劣,查处“三无”商品、及时妥善处理投诉问题,确保游客吃的放心、买的安心。
在各主办、承办、联办单位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第十届农博会·第二十届花博会取得圆满成功。衷心希望各界朋友一如既往地对我们的博览会给予关注和支持,期待下一届农博会·花博会我们再次相聚富美新漳州。